江南大学
211
当前位置:江南大学 > 院校主页
院校分数线

江苏  

年份 招生批次 最高分 最低分 录取数
2015 本科一批A段 581 568 5
2014 本科一批A段 601 591 5
2013 本科一批A段 -- -- 5

学校地址:

江苏省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招生办电话

0510-85913565、85913569、85913573、85913581

  • 院校介绍
  • 同省院校

介绍:江南大学简介江南大学坐落于太湖之滨的江南名城——江苏省无锡市,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享有“轻工高等教育明珠”美誉的江南大学,有着久远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1902年创建的三江师范学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是江南大学办学的前身。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南京大学食品工业系、浙江大学农化系、江南大学食品工业系以及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的有关系科合并组建成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食品工业系。1958年该系整建制东迁无锡,成立无锡轻工业学院,1995年更名为无锡轻工大学,1998年由隶属中国轻工总会划转直属教育部。2001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无锡轻工大学、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合并组建江南大学。学校学科涉及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九大门类,设有生物工程学院、食品学院、纺织服装学院、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设计学院、机械工程学院、通信与控制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商学院、法政学院、文学院、师范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土木工程系、医学系、艺术系、体育系等18个院(系),共56个本科专业,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18500余人。成人学历教育在籍学生5000余人,网络学历教育在籍学生1万余人。还有经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的莱姆顿学院及与社会力量合作办学的江南大学太湖学院。学校设有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2个博士后流动站和10个博士点,覆盖发酵工程等16个二级博士学科专业和39个硕士学科专业,基本包涵了轻工、纺织、食品的全部领域。现有在校各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2500余人。学校拥有4个国家级和部省级重点学科,建有教育部、国家计委批准的“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培养本硕连读、本硕博连读的高层次人才。食品科学、发酵工程等2个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具有独特优势,实力雄厚,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经近50年的建设与发展,江南大学已成为一所规模结构较为合理,教学质量优异,科研水平上乘,社会服务盛誉,各方面均得到社会公认,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519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2名为双聘院士),教授160名,副教授456名。由300多名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组成的学术带头群体,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奠定了厚实的基础。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育人为本,把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做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专门人才。学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在本科教学中,将相对狭窄的专业对口教育转到本科通识加特色教育;推进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学生通过辅修、第二专业、第二学位等途径培养复合型人才;让学生早期介入科研活动,从科研实践中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学校十分重视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一年一度的江南之春文化艺术节、科技节、金秋体育节等活动精彩纷呈,暑期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在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数学竞赛、电子制作竞赛、机器人竞赛、艺术设计竞赛等全国性比赛中,学生连年获得大奖。建校以来,学校已为国家输送了数万名毕业生,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各条战线的科技精英和领导骨干。作为我国轻工、食品、生物技术高科技的摇篮与依托单位之一,“九五”期间,学校承担并完成了大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及省部级应用基础研究课题,其中有70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30多项科研成果荣获国家和省级科技进步奖。“十五”以来,学校科研实力进一步增强,科技项目和科技成果逐年增多。2003年取得国家、部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20项,其中有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二等奖(一等奖空缺)一项,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一项等。2004年,科技总经费9000多万元,获准立项的纵向科研项目97项,横向科研270多项;鉴定或验收科技成果86项,其中30%以上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全校教职工共发表各类论文2700多篇,出版专著130多部,被国际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43篇。学校承担的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农产品深加工”、“发酵工程关键技术”课题全面通过结题验收并进入后期滚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资助13项;获部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8项,其中1项科研成果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全年申请专利356项,学校专利申请量位居全国高校第7名、江苏省第1名;人文社科领域承担的项目、层次、经费等方面都有较大增长。学校重视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快科技创新,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建有科技部、国家计委批准的“发酵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10个国家级、省部级研究中心、实验室。建立了由海尔集团、茅台酒集团、青岛啤酒集团、北京燕京啤酒集团、绍兴黄酒集团、江苏小天鹅集团等100多家企事业单位加盟的董事会,注重学校与企业、社会之间的联系,促进了产学研的结合和为社会各方面的服务。各院(系)还建有二级董事会,共有400余家企事业单位参加。学校十分重视发挥在轻工、食品、艺术设计、纺织、环境、化工、生物医药等方面的科技优势,积极为全国轻工纺织行业的科技进步、产品开发、人才知识更新服务,积极参与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为江苏省沿江发展战略、苏北发展战略及海上苏东发展战略服务,积极适应无锡市支柱产业的创新发展、科技和人才需求,在科研开发、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与企业开展全面合作,推动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更新换代。与地方政府合资建立的省级大学科技园,成为高科技研究项目的重要孵化基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由于学校的优质服务,中国电信、丹尼斯克(中国)有限公司、嘉里粮油(深圳)商务拓展有限公司、东海粮油工业(张家港)有限公司、国民淀粉上海化学有限公司、三得利(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青岛啤酒集团、重庆啤酒集团、杰能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广州天赐高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国际特品(ISP)(香港)有限公司、东洋之花化妆品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都在学校设立各类奖学、奖教金,每年发放的奖学金总额达600多万元。学校与国内外的教学科研交流合作频繁,是教育部批准的首批接受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的高校。自六十年代开始,就接受和培养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现有本科、硕士、博士等各级各类留学生260余人。学校已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4所大学建立了紧密的校际交流关系,并与美国、加拿大、日本等近20个国家的高校、机构开展办学、科研等方面的合作。目前正在执行的校际合作与交流项目有17个,其中与澳大利亚、英国一流大学之间的“2+2”学分互认合作项目受到学生的欢迎。学校聘请了50多位国外著名的学者和教授担任学校的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每年举办国际及双边学术交流会,已逐步成为轻纺、食品、艺术设计等领域的国际交流中心。学校图书馆现有藏书152.76万余册、电子图书37.40万册,中外文期刊3100余种,建有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学校编辑出版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食品与生物技术、教育科学等4种学报及《冷饮与速冻食品工业》和《电池工业》杂志,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在教育部、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地处无锡蠡湖新城、太湖之畔,占地3100多亩的学校新校区已建成面积36万平方米。新校区以“生态校园·曲水流觞”为设计理念,融青瓦白墙的江南建筑风格与小溪、树林、草坪的多层次园林空间为一体,展现绿色、水乡、文化韵味。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校园,为莘莘学子学习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钟灵毓秀的江南山水,造就了江南校园开拓进取的学术氛围;蕴涵深厚的人文传统,赋予了江南学子锐意求新的创造精神。迈入新世纪,学校迎来了改革、发展的良好机遇,“211工程”将重点建设和发展工业生物技术、食品科学工程和安全、工业设计创新系统、纤维制品现代加工技术、中小企业管理与发展、轻工过程信息化科学与工程等6个优势和特色明显的学科群,进一步提升学校在轻纺、食品等学科领域的优势地位,使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全方位的提高。积百载跬步,创世纪辉煌。江南大学提出的发展总体目标是,经过五至十年时间的努力,把学校建成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工理文交融,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具有鲜明特色、先进水平,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教学研究型开放式多科性大学;通过不断创特色、上水平、求发展、增实力,力争在本世纪中叶,把学校建成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部分学科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综合性大学。学生信息: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18500余人。成人学历教育在籍学生5000余人,网络学历教育在籍学生1万余人。专业信息:精细化工学科被评为国内首批硕士学位授予点,1983年定为轻工部重点学科,"九五"、"十五"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发酵工程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江苏省"重中之重"学科,“食品工程”是部级重点学科、“粮油工程”是省级重点学科。实验室:食品科学与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设立于江南大学,实验室自2003年建设并正式对国内外开放。现任任实验室主任张灏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教授,学术委员会由13名专家学者组成。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47名,其中教授26名,副教授13名,讲师和工程师6名。行政管理人员2名。研究人员中33人具有博士学位。实验室面积3000M2 ,拥有2000多万元的仪器和设备。实验室围绕食品科学与安全领域基础和应用基础性的重大、关键和前瞻性的技术理论和科学问题,主要设置了五个研究方向:食品组分、结构与产品过程、分子营养与功能因子、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加工过程的安全性控制和食物资源的生物转化。重点实验室按照“流动、联合、开放、竞争”的运行机制,实行边建设、边开放的管理模式,两年来在科研工作、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实验室以食品科学中的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为主导,旨在将食品化学和食品加工理论与生物技术和生物催化转化技术相结合,将研究工作推进到分子和基因水平层次,从而发展食品科学新的理论和原理,推动新技术在食品工业中更深层次和更宽广范围的应用,并最终满足人们对现代健康食品的安全、高品质和富营养的需求,为改善我国人民的膳食结构与食品工业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保障。实验室的主要研究内容:?食品组分、结构与产品过程:主要研究食品大分子结构、相互作用及功能性质,食品组分在加工中的变化及其对食品品质的影响,食品物性与加工过程控制,食品加工中的新技术原理与应用。?分子营养与功能因子:主要研究分子营养与调控,食品功能因子结构与功效,功能性食品工程基础。?食品生物技术:主要研究重要食品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发酵食品的现代生物技术,发酵过程优化与控制。?食品加工过程的安全性控制:食品生物危害的发生和传播途径及行为效应,食品加工过程化学危害物的产生和迁移变化规律与控制原理,食品安全检测新技术与新方法。?食物资源的生物转化:主要研究食品酶的发现和酶分子改造,食品配料和添加剂的生物制造,食品资源的生物转化和衍生加工。教师信息: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1519名,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2名为双聘院士),教授160名,副教授456名。由300多名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组成的学术带头群体,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奠定了厚实的基础。著名教师信息:章克昌,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博导。 我国发酵工程方面的著名专家,学科带头人。他从事发酵技术和工业微生物学的教学与科研30多年,治学严谨,科研成果卓著。在低能耗、高产率和无污染发酵技术研究领域,章克昌教授在国内首创了淀粉原料低温蒸煮新工艺和酒精糟粗滤液全回流工艺。 淀粉原料低温蒸煮新工艺节能达25-30%, 是对传统高温蒸煮工艺的一项重大改革, 对我国酒精行业的技术改造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重大的推广价值。该项目获山东省和轻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被国家科委列为“八.五” 期间重大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目前全国已在200多家工厂被广泛使用。 章克昌教授不仅在国内首次建立和阐明了低温蒸煮工艺酒精糟粗滤液全回流的理论, 而且通过其所主持的国家“七.五”攻关项目, 创造并在工业上实现了酒精糟粗滤液的全回流, 开辟了酒精生产无污染排放的新途径, 对治理酒精糟废液的环境污染和补充饲料来源有重大的环境、社会效益和明显的经济效益,被国家科委列为1995年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在生物能源和再生资源微生物转化的研究领域,章克昌教授在其所主持的省“八五”应用基础项目“发酵运动单胞菌酒精连续发酵研究”中,通过选育耐高温菌种和进行发酵工艺优化,取得了酒精连续发酵的酒精产率为常规游离细胞近40倍的成果,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1987 年由章克昌教授负责选育成功的蘑菇新品种“苏锡一号”最佳菌种, 在全国各地普遍载培,至今已增加经济效益 5000万元, 获得了江苏省科技进度三等奖。自1982年美国进修回国以来,章克昌教授已取得9项科研成果, 其中四项获省部市各级的奖励。目前他还担任国家“八.五” 攻关项目和两项部应用基础项目的负责人。章克昌教授自1987年以来主编和参编著作或教材3部, 共发表论文35篇, 其中有五篇文章在国际会议上发表。 章克昌教授自1984年以来他已招收和培养了8名硕士研究生, 博士研究生8名。   研究方向:再生资源工程(生物能源)、酶工程、微生物多糖研究。    研究课题:    (1)高效、节能无污染酒精生产新工艺    (2)纤维素酶生产及应用研究    (3)半纤维素水解和木糖发酵生产木糖醇    (4)固态发酵生产酶制剂    (5)非水相酶学    研究成果:    酒精浓醪发酵新工艺;酒精糟滤液全回流技术等成果,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酒精低温蒸煮新工艺;酒糟废液生产纤维素酶;纤维素酶固态发酵生产新工艺;酒精和大曲酒生产应用纤维素酶技术等成果,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玉米后水解新工艺;木糖发酵生产木糖醇等成果,属国内领先水平。生产的果胶酶、纤维素酶水平均属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 利用脂肪酶在有机溶剂中催合单甘脂酒用芳香型酯类均已取得成果,正在组织扩大试验之中。 选育我国自己的未用脂肪酶高产菌株的工作正在进行中。从灵芝、香菇、金针菇中液态发酵生产多糖和其他功能性成份,研究表明液态发酵产品成本低效果明显优于子实体产品。酒精糟滤液全回流技术曾获轻工总会科技进步三等奖。

(点击展开全文)
官方网站
  • 学校类型:大学
  • 学科类型:综合
  • 隶属于:教育部
  • 大学实力
       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点/硕士点/专业学位点(综合实力:C+)带*者为第十次增列学位点国家重点学科发酵工程;食品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应用化学*;纺织工程;环境工程;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机械工程*;光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国际贸易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原理*;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英语语言文学*;美术学*;设计艺术学;应用数学*;分析化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材料学;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及电力传动;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信号与信息处理*;纺织工程;服装;环境工程;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企业管理;专业学位点工程硕士纺织工程;工业设计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技术;控制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工程
>
网站首页  |  高考报考  |  职业生涯规划  |  课程辅导  |  出国留学  |  自助招生  |  成功案例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17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 IE6.0 以上浏览器 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 吉ICP备16007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