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
211
当前位置:福州大学 > 院校主页
院校分数线

福建  

年份 招生批次 最高分 最低分 录取数
2015 本科一批A段 570 559 2
2014 本科一批A段 605 590 2
2013 本科一批A段 -- -- 2

学校地址:

中国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地区大学新区学园路2号

招生办电话

0591-87893124

  • 院校介绍
  • 同省院校

介绍:  福州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福建省人民政府与国家教育部共建高校。创建于1958年,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理、工、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重点大学。学校拥有旗山、怡山、铜盘、厦门工艺美院等多个校区,占地5000余亩。学校办学主体位于福州地区大学城旗山校区,现有公共用房总面积110余万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 20余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近23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7.5亿余元。图书馆藏书近240万册,数字资源量70000(GB),电子图书13000(GB)。学校网络中心是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福州主节点。学校设有19个以全日制本科生培养为主的学院以及至诚学院、阳光学院等2个独立学院。现有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7个、省特色重点学科6个,省级重点学科26个。已有博士后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9个、二级学科博士点5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4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11个(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含22个工程领域)。学校现有教职工3094人,专任教师1835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含双聘院士3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人选1人,外专“千人计划”人选1人,国家科技三大奖获得者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含讲座教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1人,入选海西产业人才高地领军人才2名,入选福建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9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24人,讲座教授7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55人,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3人,福建省优秀人才2人,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7人,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2人,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3人,“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入选2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2人,博士生导师202人,2个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2个团队入选“福建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学校为国家教育部批准可招收外国和港、澳、台地区本科生、研究生的高校,在校全日制学生近50000人。其中普通本一批学生24000余人,各类研究生近8600人(其中博士生550余人);至诚学院本科生11200余人,阳光学院本科生 7600余人。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全日制博硕士研究生、本专科毕业生近20万人。学校拥有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门国家精品课、1门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7个国家特色专业、1个国家教学团队,4个与企业合作的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9部国家级“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10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及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十一五”以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8项,本科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66项国际奖,949次国家级奖。2010年学校成为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并成功跻身全国50所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创新高校。学校现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58个,即:1个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环境光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平板显示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土木工程防震减灾信息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9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设计)中心、工程实验室及开发研究基地。十一五”以来,学校获各类科技项目5325余项,科研资助经费105571万元。自然科学类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91项;国家专利授权总量至2012年月12月初为609件;科技论文被三大检索收录5059篇。科技服务工作快速发展,校地企合作遍地开花。对外签订技术合同1600余项,实际到校经费3.09亿余元;我校成为全省高校中第一个获科技部批准筹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的高校,多次获得“全国技术市场金桥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奖”及“项目成果转化优秀奖”;集科学研究、企业孵化、创业人才培养、闽台合作交流和公共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正全面展开,“产学研用”合作科学发展。学校大力开展对外合作交流。已与国内许多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良好的校际、校所协作关系;不断加强校地、校企、校军合作,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日益彰显;积极承办国际或全国性大型学术交流会议,增强社会学术影响力;积极开展对台、港、澳地区的科教文化交流,与20多所台、港、澳地区大学签订了校际友好合作协议;积极开展中西文化交流,建有国内首个西方文献典籍中心---“西观藏书楼”,成立了国际汉学研究院;先后与美、英、德、法、意、日、韩等国家20多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协作关系。学校已成为福建省与国际及台、港、澳地区科教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学校确立了走区域特色创业型强校之路的办学理念,正朝着建设具有较强学科相对优势,体现教学研究型办学特色和开放式办学格局的我国东南强校的奋斗目标大步迈进,努力为国家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学生信息:学校为国家教育部批准可招收外国和港、澳、台地区本科生、研究生的高校,在校全日制学生近50000人。其中普通本一批学生24000余人,各类研究生近8600人(其中博士生550余人);至诚学院本科生11200余人,阳光学院本科生 7600余人。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全日制博硕士研究生、本专科毕业生近20万人。专业信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于1998年6月组建成立,为省教委重点学科和省政府"211工程"重点学科之一。“电机电器及控制”学科列入省“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环境工程”、“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又被批准为福建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实验室:学校现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58个,即:1个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个国家环境光催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平板显示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1个土木工程防震减灾信息化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49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设计)中心、工程实验室及开发研究基地。教师信息:学校现有教职工3094人,专任教师1835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含双聘院士3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人选1人,外专“千人计划”人选1人,国家科技三大奖获得者6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含讲座教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1人,入选海西产业人才高地领军人才2名,入选福建省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9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24人,讲座教授7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55人,入选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73人,福建省优秀人才2人,福建省杰出科技人才7人,福建省杰出人民教师2人,福建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3人,“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入选2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12人,博士生导师202人,2个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2个团队入选“福建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著名教师信息:

(点击展开全文)
官方网站
  • 学校类型:大学
  • 学科类型:工科
  • 隶属于:福建省教育厅
  • 大学实力
       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点/硕士点/专业学位点(综合实力:C++)带*者为第十次增列学位点国家重点学科物理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化学;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应用数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学;电机与电器;物理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药物分析学*;技术经济及管理*;一级学科硕士点应用经济学*;数学*;化学;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科学技术哲学;西方经济学;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国际法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英语语言文学;美术学*;设计艺术学;光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工程力学;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化工过程机械;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水工结构工程;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地质工程*;安全技术及工程;发酵工程*;食品科学;药物分析学*;行政管理*;情报学;专业学位点法律硕士工程硕士材料工程;电气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工业工程;化学工程;环境工程;机械工程;计算机技术;建筑与土木工程;控制工程;软件工程;生物工程;物流工程;项目管理工商管理硕士
>
网站首页  |  高考报考  |  职业生涯规划  |  课程辅导  |  出国留学  |  自助招生  |  成功案例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17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 IE6.0 以上浏览器 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 吉ICP备16007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