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学院
当前位置:滨州学院 > 院校主页
院校分数线

山东  

年份 招生批次 最高分 最低分 录取数
2015 本科二批A段 468 440 2
2014 本科二批A段 482 467 2
2013 本科二批A段 -- -- 2

学校地址:

山东省滨州市黄河五路391号

招生办电话

0543—3190067

  • 院校介绍
  • 同省院校

介绍:滨州学院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坐落在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兵圣”孙武的故乡、富饶美丽的黄河三角洲腹地现代生态园林型城市——滨州市。升本以来,学校党委、行政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自强不息、守正出奇”的学校精神,秉承“明德、砺学、日新、致远”的校训,发扬“求实、严谨、团结、奋进”的优良校风,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开放活校、和谐治校“五大战略”,学校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现校园占地1697.21亩,校舍总面积42.2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12.19亿元。设有19个实验中心(室),其中2个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0166.36万元。图书馆纸质图书137.44万册,电子图书89.75万册,中外文纸质期刊1882种,电子期刊17684种。面向全国22个省(区、市)招生,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7403人。学校实施“质量立校”战略。适应经济社会需求,不断完善系科布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设有21个系(院)、42个普通本科专业、38个普通专科专业,建有2个省级重点学科、7个省级特色专业、13门省级精品课程,初步形成了文、理、工、管、教等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拓展“三大育人平台”,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建有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近三届非英语专业毕业生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分别保持在90%、40%左右,考研升学率、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最高达到40%、97%以上;在学科竞赛、技能竞赛与创新活动等方面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800多项,获2008中国机器人大赛“中型组机器人足球赛”亚军、2010年中国智能机器人大赛冠军。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进、培养、提高相结合,建设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1279人,其中教师933人。教师队伍中有教授48人、副教授172人,博士53人、硕士683人,具备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202人;有省级教学团队4个、滨州市优秀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5人、省级优秀教师4人,兼职研究生导师30人,滨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15人。聘有8名院士担任学校名誉院长、顾问或客座教授,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193人。学校实施“特色兴校”战略。依托滨州人文环境资源、高新技术和自身优势,精心打造飞行技术和黄河三角洲生态、黄河三角洲文化、孙子文化研究等特色品牌。2006年组建了飞行学院,成为全国第一家培养飞行员的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填补了省内专业设置的空白。建有全国高校第一个孙子研究院、第一个安全文化研究中心、第一个李大钊研究所;拥有山东省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等3个省部级实验室、山东省航空信息技术研发基地等3个省部级研究中心、山东省黄河三角洲文化研究基地等6个省部级人文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滨州市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等5个市级创新平台。先后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88项;发表学术论文36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08篇;出版学术著作65部;取得鉴定成果36项,获得专利授权109项,转化科技成果20项;获得市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968项;《滨州学院学报》入选教育部“名栏建设工程”。学校实施“开放活校”战略。对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建设“黄蓝”两大国家战略,制定实施《滨州学院服务滨州行动计划(2006-2010年)》、《滨州学院服务滨州科学发展行动计划(2011-2015年)》,发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研究院、黄河三角洲技术转移中心(滨州)和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滨州分院等创新平台的作用,在人才培训、科技研发、决策咨询、文化传承与创新、和谐社区建设等方面积极履行社会服务职能。签订服务县区框架协议19项,立项服务滨州项目101项。其中,与企业合作研发的锂离子电池项目已投入批量生产,年创利润超千万元;完成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滨州)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和滨州区域文化通览编纂等项目;为机关、企事业单位培养培训各类急需人才28000余名,为滨州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智力、科技支持。与法国、俄罗斯等国家的11所高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与中国科学院、山东大学、曲阜师范大学等20家单位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是山东省教育厅批准的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学校实行“和谐治校”战略。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校,民主治校,不断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致力于绿色、文明、平安校园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近年来,先后获得“全国法制宣传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山东省绿色大学示范学校”、“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单位”、“山东省高校文明校园”、“山东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山东省高校平安校园”等30多项荣誉称号; 《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经济导报》、《大众日报》等媒体均对我校办学情况进行了报道。目前,学校正紧紧抓住《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和“黄蓝”两区开发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坚持内涵发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和谐稳定为前提,以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保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向着创建全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的目标而阔步前进!学生信息:面向全国22个省(区、市)招生,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7403人。专业信息:学校设有14个系,13个本科专业,38个专科专业,学科门类齐全,涵盖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9个学科门类;拥有生态学、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文化社会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等4个校级重点学科,初步形成了文、理、工、经、管多科并举的学科专业体系。实验室:教师信息:学校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进、培养、提高相结合,建设了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师队伍。现有教职工1279人,其中教师933人。教师队伍中有教授48人、副教授172人,博士53人、硕士683人,具备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教师202人;有省级教学团队4个、滨州市优秀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学名师5人、省级优秀教师4人,兼职研究生导师30人,滨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15人。聘有8名院士担任学校名誉院长、顾问或客座教授,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193人。著名教师信息:李长海教授,男,1967年10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研究生,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现任滨州学院副院长,山东省工业污水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省级首批拔尖创新人才第三层次人选,省级节能减排专家组成员,山东黄河三角洲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滨州市科协副主席,滨州市液态污染物综合利用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滨州学院化工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化学工程重点学科带头人,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长春工业大学硕士生导师,指导研究生20余人。2012年被评为山东省教学名师。 主要讲授 “化工原理”、“化工设计”等课程。历届学生评教结果均为优秀。同时,作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省级教学团队负责人,长期致力于应用化工技术省级特色专业(负责人)、化学工程与工艺校级特色专业建设(负责人)。现主持《化工原理》省级精品课程,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负责人。主持和参与了多项教学研究课题。“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研究与实践” (第二位)和“区域应用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及实施——以滨州学院为例”(第一位)分获第六届山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和三等奖。李文荣教授,男,1941年11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教授,主要从事数学教学与研究。先后获得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曾宪梓教育基金会全国高师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教学名师、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1997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四十余年坚持教学第一线,教学态度严谨,注重培养学生能力,潜心教学研究,教学效果显著,深受学生推崇,历次考核均为优秀。出版过6部教材,其中《函数方程引论》是本科生选修课教材。发表教学研究性论文近50篇,在同行中有较大影响。先后两次成果获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7年所带领的“分析系统课程教学团队”被授予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2008年获“山东省老教授新贡献奖”。从上世纪70年代率先在国内开展函数方程理论研究,后又把研究范围拓展到迭代微分方程和积分不等式方面,在美、德、日、波及国内重要数学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在科学出版社出版等出版著作6部,还与台湾清华大学同行合作在美国世界科学出版社公司出版著作1部,受到徐利洽、张景中等著名数学家的高度评价。曾主持过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举办过山东省数学会年会,3次获得山东省高校科技进步奖,被评为山东省优秀科技工作者。担任美国《数学评论》特约评论员,是美国数学会会员。1985年,创办泛函方程研究所,作为重点学科带头人,带领8名青年教师在函数方程、微分差分方程及几何分析诸领域刻苦攻关,取得了大量有创新意义的成果。截至本世纪初,先后发表500多篇论文,其中60余篇被SCI或EI收录。有4人破格晋升教授,有7人获博士学位,有4人在重点高校任博导,在国内外数学界崭露头角,受到教育部专家组和许多数学家的赞许。为给青年教师提供园地,1985年,创办了学报,担任主编到2008年,现在《滨州学院学报》已是全国高校优秀学报。张士国教授,男,1962年4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研究生。现任滨州学院教务处长,滨州学院学科带头人,滨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山东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术骨干,山东省教学名师,美国科学发展促进会会员(AAAS)。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滨州市委员会第7届、第8届委员。主要讲授物理化学、结构化学、无机化学等课程,参加山东省教学研究项目3项,其中主持1项,主持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物理化学”1项。近年来,开展了金属缓蚀腐蚀与防护机制的研究、药物分子的构效关系研究、生物体内分子间弱相互作用的研究、燃料油氧化脱硫机理研究等,曾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山东省信息产业发展财政专项资金项目1项,主持山东省教育厅科研项目2项,在J. Mol. Struct.(Theochem)、Acta Cryst.、化学学报、石油学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结构化学、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被SCI(E)、EI收录40篇,著作《核酸碱基与无机小分子间相互作用》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曾获滨州市优秀共产党员、滨州学院优秀共产党员、滨州学院先进工作者称号,获滨州市青年科技奖,多次获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奖、山东省教育厅优秀科技成果奖、滨州市科技进步奖、滨州市优秀学术论文奖、滨州学院科技进步奖等奖项。姚志刚教授,男,1964年2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教授。现任滨州学院生命科学系主任,应用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主任,滨州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滨州学院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省级特色专业《园艺技术》专业负责人,滨州学院《植物学》重点学科带头人,山东省精品课程《遗传学》负责人,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团队带头人。兼任山东省植物学会理事、滨州市生物学会理事长、山东省黄河三角洲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滨州市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主任。二十六年来,他一直坚持在教学一线,先后承担《遗传学》、《生物化学》、《经济生物学》、《作物遗传育种学》、《现代生物学概论》等多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教学工作。近10年来历次学生评教均名列全系前茅。先后荣获滨州学院首届教学优秀奖,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并举行过全校观摩课。注重教学研究,1993年主编高校教材《经济生物学简明教程》,2006年参加科学出版社《遗传学学习指导》、《遗传学实验教程》、《植物生理学实验教程》统编教材编写,2011-2012年主编《遗传学》、《遗传学实验》、《黄河三角洲动植物野外实习教程》等高校教材,先后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0余篇。2006年主持校级重点课程《遗传学》建设,2007年主持校级精品课程《遗传学》建设,2008年主持省级精品课程《遗传学》建设项目。三年来先后主持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及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专项工作以及教学研究课题5项。姚志刚教授注重科学研究,取得累累硕果。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同时,他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努力为地方经济建设、科技发展作贡献。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国家、省、市级课题12项,其中,省教育厅立项课题《仿生膜冬枣货架期保鲜技术研究》、《黄河三角洲大穗结缕草开发利用研究》和滨州市科技局立项课题《水生优势饲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三项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007年申请获批主持山东省环境保护科技规划项目1项--黄河三角洲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经费19.5万元。编写出版《黄河三角洲野生经济植物资源》、《山东花卉志》等9部著作,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先后获山东省自然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山东省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1项;获滨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获滨州市自然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获滨州市优秀科技建议二等奖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项。 姚志刚教授因教学、科研和工作成绩突出,多次被评为学校模范班主任、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先后被评为滨州市第三届优秀科技工作者,并荣记三等功;滨州学院十佳处级干部; 2006-2007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并荣获滨州市第三届青年科技奖;2009年被评为山东省教学名师。 主要从事工业危险废弃物资源化及催化剂制备技术与应用等方面项目研究,主持并作为主要参加人参加国家级、科技部、教育部、省级、市厅级、横向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有机/无机复合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设计合成、相关理论及应用研究”获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获得资助经费80万元。完成11项,取得了国内外领先的创新性科研成果,为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促进研究领域的科技进步作了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Journal of 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data、 J. Enviro. Sci,J. Chinese Chemical Engineering、化工学报等高水平学术刊物上发表与研究项目有关的核心以上研究论文60余篇,其中SCI、EI收录20余篇。专著1部。申请专利5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负责人)2项。男,1963年5月生,汉族,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教授。现任滨州学院院长助理、飞行学院院长。曾荣获山东省高等学校首届教学名师、山东省优秀教师、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山东省第五批省级中青年学术骨干、滨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滨州市第四届青年科技奖等称号。多次被滨州学院授予师德标兵、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和科研先进个人。现兼任中国物理学会会员,山东省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高师院校教学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滨州市物理学会理事长等职。并担任国家基金项目评审与鉴定委员会成员,山东省教育厅和山东省科技厅等单位科研项目与课题评审与鉴定委员会专家。 主要从事理论物理、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电子信息技术等领域的教学及研究工作,先后主持1项国家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8项市厅级项目。曾荣获山东省省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二、三等奖各1项,滨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出版学术著作、教材8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20余篇被EI、ISTP、CSSCI 等收录或检索。科研成果“声速测定实验的再改进”填补了国内空白,已申请国家专利。对线性教学系统设计和混沌理论视野中的ISD框架模型进行了比较研究,构建了改进型ISD4模型,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和评价。科研成果“用科学探究指导物理教学的研究”通过省级鉴定,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十几所大学的物理教学中,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点击展开全文)
官方网站
  • 学校类型:学院
  • 学科类型:师范
  • 隶属于:山东省教育厅
  • 大学实力
       
>
网站首页  |  高考报考  |  职业生涯规划  |  课程辅导  |  出国留学  |  自助招生  |  成功案例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17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 IE6.0 以上浏览器 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 吉ICP备16007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