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理工大学
当前位置:河南理工大学 > 院校主页
院校分数线

河南  

年份 招生批次 最高分 最低分 录取数
2015 本科二批A段 470 470 1
2014 -- -- 1
2013 -- -- 1

学校地址:

河南省焦作市高新区世纪大道2001号

招生办电话

0391-3987226 3986000 3986111

  • 院校介绍
  • 同省院校

介绍:河南理工大学始建于1909年,是我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和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学校。学校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河南省重点建设的骨干高校,现为省部共建高校(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并于2012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学校坐落在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河南省焦作市。在一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学校曾10次迁址,辗转4省,9易其名,历经焦作路矿学堂、福中矿务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西北工学院、国立焦作工学院、焦作矿业学院等重要历史时期,1995年恢复焦作工学院校名,2004年更名河南理工大学。20世纪上半叶,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地质学家翁文灏、工矿泰斗孙越崎和张仲鲁、张清涟、丁观海、张伯声、邓曰谟、李钟美等众多留美学者先后出任学校领导职务或教授,引领学校承载起培养工矿高级技术人才的历史责任,为民族工业振兴、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了特殊贡献。历经时艰,学校铸炼形成“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办学精神、“育人为本,崇尚学术”办学理念、“明德任责”校训、“好学力行”校风、“严慈,严谨,严格”教风、“勤勉求是”学风和“勤奋务实,爱国爱校”办学传统等核心价值理念,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新中国成立后,学校坚持服务煤炭工业的办学方向,为中南五省以及华北、西北地区煤炭工业发展输送大批高级专门人才,成为煤炭工业重要人才培养基地,赢得“关内看焦作”之美誉。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学校在强化为地矿服务的同时,着力拓宽学科专业领域,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实现由行业院校向通用工科及多科性院校的根本转变。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学校牢牢把握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的目标,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各项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先后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成为河南省重点建设骨干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河南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共建高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计划,办学层次、水平、实力和知名度、影响力显著提升,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名师荟萃,鸿儒云集,拥有专任教师近1800名,其中包括两院院士和外籍院士、长江学者、省特聘教授等一大批领军人物;拥有国家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管优秀专家、省(部)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和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80余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33人;外聘150余名国际国内著名学者、专家、院士担任兼职教授,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学校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成长成才”和“重基础、重实践、重创新、重品德”的教育教学思想,实施“质量立校”战略,在不断强化本科教学中心地位的同时,强力发展研究生教育,构建起特色鲜明的本科教学工作新体系,教学基本建设成果丰硕,获得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7个,省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50个。学校设有19个学院和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技术学院、高等职业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太极拳学院、安全技术培训学院、后备军官学院、万方科技学院(独立学院)。学校安全、地矿特色鲜明,理学、人文等学科协调发展,建成或拥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0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81个硕士点, 36个国家级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1个省一级重点学科、13个创新团队,年度获973或重大攻关及国家自然、社科基金项目72项、科研总经费2.72亿元。学校具有以毕业研究生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在17个工程领域招收培养工程硕士;70个本科专业,覆盖理、工、管、文、法、经、教、艺术、医9大学科门类。面向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资格。全日制在校生规模37000人。百年沧桑,十万芬芳。河南理工大学的沃土已为国家培育了15万缤纷桃李,造就了以张沛霖、李恒德、师昌绪、刘广志、傅恒志、张铁岗等院士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科学家、教育家,以党的早期重要领导人武胡景和郭洪祥、陈学斌、钟力生、尚海涛、李金明、王明义、宋德福、赵铁锤等为代表的1000多名省(部)、市(厅)级领导干部,以陈祥恩、武豫鲁、王社平、杨建国、郭金刚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特大型国有企业董事长、党委书记、总经理等杰出企业家。他们在不同岗位上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成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时代进步的重要力量。学校坚持“科研与教学并重”办学指导思想,大力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培育特色学科品牌,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基地36个,拥有21个省一级重点学科、30个国家级本科教学项目,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教育部、国土资源部、国家安监局、国家体育总局等3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基地;安全技术工程、直线电机理论及应用、精密工程、应用数学等31个校级研究所。学校在国际上首创瓦斯地质学科,在煤层气资源开发利用和矿井瓦斯灾害治理领域内取得一系列独创性成果,承担国家重大专项课题“大型油气田及煤层气开发”,负责组织编制中国煤矿瓦斯地质图;创建中国陆相痕迹化石组合及其沉积环境模式,奠定我国痕迹学研究在国际上的学术地位;最早在国内开展永磁直线电机垂直运输系统研究,创立分段式永磁直线同步电机设计理论和设计方法,并建成永磁直线电机驱动无绳提升试验系统;“瓦斯预测与治理”教育部创新团队在瓦斯地质与瓦斯预测、瓦斯灾害防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的成果。同时,在井下防灭火、数字签名算法等方面研究也达到了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作为主持单位,学校连续两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河南省和煤炭行业重要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安全培训基地。近5年来,学校累计获得科研经费10亿多元;年度获973或重大攻关及国家自然、社科基金项目73项,科研总经费超2.72亿元;完成省部级各类项目和企事业单位委托技术服务与技术开发项目500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20项,自主研发300多个专利产品在全国各大煤业集团及石油企业广泛应用,科技创新能力与学术水平显著提升。学校是河南省较早实行开放办学的高校之一,秉承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开放办学理念,实施“开放发展”战略,积极融入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日本、韩国等20多个国家地区的3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国际学术活动蓬勃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学术交流和文化融合,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提高。学校占地面积近4000亩,有焦作南校区、北校区、西校区和郑州校区四个校区,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拥有设施先进的现代化图书馆,藏书240万册,另有电子图书资料273万册,各类中外文文献数据库50余个,全面实行自动化管理,获得省高校图书馆现代化技术应用评估优秀评价。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03亿元,建有网络中心、电教中心、计算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和电工电子、物理、语言实验中心等42个实验中心(室),1座地球科学馆。学校是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城市节点单位,校园网覆盖全校各个区域,被省教育厅命名为“数字化校园示范单位”。学校后勤改革成效显著,被评为全国高校后勤工作先进单位,学生公寓和食堂分别被评为省高校“示范性学生公寓”和“示范性学生食堂”。拥有3座标准田径运动场、各种球类运动场和大学生活动中心等文化体育设施。学校着力加强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先后被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系统纪检监察先进集体、河南省“五好”基层党组织、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为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百年理工、世纪风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的河南理工大学,将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按照学校第一次党代会和“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描绘的宏伟蓝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奋力开创特色鲜明高水平大学建设新局面,谱写无愧于民族的时代华章。学生信息:全日制在校生规模37000人。专业信息:设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具有以毕业研究生同等学历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在8个工程领域招收培养工程硕士;57个本科专业,覆盖7大学科门类。实验室:有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一级安全培训中心和1个国家级技术研究中心,有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测绘局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2个省级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安全技术工程、直线电机理论及应用、精密工程、应用数学等20个校级研究所。教师信息: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名师荟萃,鸿儒云集,拥有专任教师近1800名,其中包括两院院士和外籍院士、长江学者、省特聘教授等一大批领军人物;拥有国家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省管优秀专家、省(部)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和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80余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33人;外聘150余名国际国内著名学者、专家、院士担任兼职教授,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著名教师信息:李大伟,男,1963年11月出生,博士,教授。研究方向, 巷道支护技术与采煤。    1981.9-1985.7,焦作矿业学院 采矿系 矿井建设专业毕业;1991.9-1994.7,中国矿业大学 建工学院 岩土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03.9-2006.6,中国矿业大学 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 采矿工程专业工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研究专题为:深井、软岩巷道二次支护围岩稳定原理与控制研究。 工作经历:1985.7-1991.8,平顶山矿务局科研所。1994.8-2003.9,平顶山煤业集团公司技术中心,负责巷道支护技术与采煤方面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2006.6以来,河南理工大学能源学院从事教学、研究。 完成科研项目:稳定单向铰接U型钢支架研制;焦作矿区程村矿软岩巷道大变形围岩稳定控制试验研究;“梨园矿宁庄井大变形巷道流变控制技术研究”;邢台矿区显德汪矿1191三软煤巷围岩控制技术研究;平顶山矿区十一矿丁六皮带下山巷道维修支护技术研究;平顶山矿区十三矿区段煤柱参数合理确定 等课题。2005年,《松软超高地应力巷道动态叠加支护技术研究》获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动压巷道围岩稳定理论与控制技术研究》获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近几年,在《岩土工程学报》、《煤炭学报》有关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出版《深井软岩巷道二次支护原理及控制技术》专著一部。 理论主要成果为: (1)建立了软岩巷道二次支护控制围岩稳定原理的第一阶段一次支护弹塑性,第二阶段二次大刚度高强度支护黏弹、黏塑性力学模型。计算得出了大刚度高强度二次支护的最大工作阻力公式。 (2)用锚杆两端对围岩体内锚固区施加的两组夹紧力来考虑锚杆支护对巷道围岩应力状态改变的影响;而描述锚固围岩体力学性质的黏结力和内摩擦角并未改变。建立了锚杆支护对围岩稳定作用机理的弹塑性力学模型。 (3)二次支护的大刚度、一定的高强度是保证围岩应力状态向长期强度和黏弹性流变停止转变的两个条件。当二次支护体强度较大,二次支护工作阻力最大值低于支护体强度时,黏弹性区岩体应力调整至流变停止状态;黏塑性区围岩体应力将最终降至相应的岩体长期强度,巷道处于长期稳定的围岩体应力平衡状态。

(点击展开全文)
官方网站
  • 学校类型:大学
  • 学科类型:工科
  • 隶属于:河南省教育厅
  • 大学实力
       博士点/硕士点/专业学位点(综合实力:C+)带*者为第十次增列学位点一级学科博士点矿业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矿产普查与勘探*;一级学科硕士点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基础数学*;应用数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工程力学;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流体机械及工程;电机与电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及电力传动;通信与信息系统*;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系统工程*;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岩土工程;结构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应用化学*;会计学*;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位点工程硕士测绘工程;地质工程;机械工程;控制工程;矿业工程
>
网站首页  |  高考报考  |  职业生涯规划  |  课程辅导  |  出国留学  |  自助招生  |  成功案例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17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 IE6.0 以上浏览器 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 吉ICP备16007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