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农业大学
当前位置:沈阳农业大学 > 院校主页
院校分数线

辽宁  

年份 招生批次 最高分 最低分 录取数
2015 -- -- 0
2014 -- -- 0
2013 -- -- 0

学校地址:

辽宁省沈阳市东陵路120号

招生办电话

86-24-88490409

  • 院校介绍
  • 同省院校

介绍:沈阳农业大学2012年迎来了建校60周年华诞,其办学历史已逾百年,是一所地方与中央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现任党委书记迟维意,校长张玉龙。学校坐落在沈阳市东郊的天柱山南麓,东与世界文化遗产清福陵毗邻,西与沈阳城区相连,学校占地一万余亩,校园有山有水、有旱田水田、坡地和林园,农业教育、科研条件优越,环境幽美,景色宜人。沈阳农业大学组建于1952年,她的前身是原沈阳农学院和复旦大学农学院。沈阳农学院的办学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初我国农业教育的始兴时期。1906年清政府设立省立奉天农业学堂, 1926年开办“省立第一农科高级中学”;1935年,该中学并入奉天农业大学,1945年日本投降后并入东北大学农学院。东北大学农学院成立于1929年。1948年11月东北全境解放,沈阳农学院第一次创建,但仅一个月左右时间就并入了哈尔滨农学院。1949年8月,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将由于战事原因迁往北平的东北大学、长春大学、中正大学的农学院迁回沈阳,在塔湾再次成立沈阳农学院。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沈阳农学院迁至哈尔滨与哈尔滨农学院合并,并改称东北农学院。复旦大学农学院始建于1938年。抗日战争时期复旦大学内迁重庆,1938年秋设立垦殖专修科,此后1939年、1942年先后设立园艺学系、农艺学系。1946年夏学校迁回上海,1949年秋设立农业化学系。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央决定把复旦大学农学院迁往沈阳,与原沈阳农学院并入东北农学院的部分专业合并,组建新的沈阳农学院。第一任院长由我国著名教育家、畜牧专家张克威教授出任。1979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高等院校,1981年被批准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1985年10月,更名为沈阳农业大学,邓小平同志亲自为学校题写了校名。2000年,学校由农业部所属划转为辽宁省与中央共建,成为地方与中央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学生信息:学校现有在校生21496人,其中博士研究生614人,硕士研究生2365人,本专科生15379人,成人教育本专科生3129人。专业信息:植物病理学科属农业部和辽宁省重点学科;土壤学学科点是农业部、省重点学科。实验室:农业部北方农作物病害免疫重点开放实验室和辽宁省教育厅植物病害重点实验室。教师信息:建校以来,一大批海内外知名学者先后来校任教。自1990年以来,已有25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学校现有教职工1775人,其中专任教师981人;专任教师中有院士1人,特聘院士2人,教授194人,副教授464人,有博士研究生导师145人和硕士研究生导师453人。一支以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为骨干、以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已经形成,学校具备了发展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进行多学科联合科技攻关的基础和优势。著名教师信息:陈温福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所长陈温福教授率领他的科研团队,沿着前人开创的 籼粳稻杂交、理想株型和超高产育种 技术路线潜心研究,最终创立了较为系统、完整的超级稻育种理论与技术体系,并选育出一系列超高产新品种,在大面积推广应用中亩产均突破800公斤,尤为重要的是,还较好地解决了各国水稻专家都在苦苦求索的 超高产与优质相矛盾 的世界性难题,基础研究之树结出丰硕应用之果。 2007年,对于陈温福来说,又是一个丰收年。他主持的 东北超级粳稻推广产学研结合模式示范 和 东北地区水稻万亩连片单产700公斤示范 项目喜获成功。在不久前,农业部组织的田间测产验收中,盘锦、海城、辽中三个万亩示范田均取得了机械化收割亩产超过700公斤的好成绩,其中辽中县茨榆坨镇万亩示范田平均亩产为730.3公斤,海城市西四镇万亩示范田平均亩产为730.8公斤,盘锦市东风农场和唐家镇万亩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755.3公斤…… 与水稻结缘 1976年上大学填报志愿时,陈温福只填了农学专业。从踏进校门时起,他的生活线条简简单单,宿舍、食堂、教室、图书馆四点。大学3年,没去看过一场电影,没去过一次舞会。他的学习是顶呱呱的,大学毕业后留校做了老师。 教师职业让他更不敢松懈,边工作边学习,两年后考取硕士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水稻专家杨守仁教授,开始真正学习研究水稻,从此与水稻结下不解之缘。1984年他又考取了杨守仁教授的博士。 1992年他顺利通过在英国驻华使馆举行的英语 ELTS 考试,在全国 英国皇家学会对华青年科学家奖学金 5个名额的竞争中胜出,获得赴英国Reading 大学合作研究15个月的机会。英国Reading大学在农业、植物学、食品科学等领域享有盛名。在英期间,他博学多闻,刻苦钻研,如蜜蜂采蜜,汲取他人的经验和成果,扩大自己的视野,更新自己的知识,不知疲倦。研究期满,英方对这位表现优异的中国合作伙伴深表爱惜,他也完全可以继续留在英国,但他毅然选择了回国, 泰晤士虽好,我根在中国。 陈温福说他出身农家,是农民的儿子,对农民和土地很了解,感受过饥饿,当初选择农学选择研究水稻也没有什么远大的抱负,只是想让农民能多有一碗饭吃,能多几分收成。 初露锋芒 陈温福大学毕业留校后的第二年,即参与水稻所的研究工作,到攻读博士时已崭露头角。 北粳南引 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的科研项目,两湖地区引种吉林的粳稻品种 青森5号 惨遭失败,多年来仍使人谈 引 色变。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认为 籼粳稻杂交后代疯狂分离、结实率低和不易稳定三大困难不是不可克服 , 北粳南引 是一个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课题,通过籼粳稻杂交选育含有籼稻血缘的粳稻品种,按照引种规律是可以成功的。 陈温福在导师的指导及安徽农大的协作下,用近10年的努力,多次赴南方实地考察、实验,足迹和汗水遍布鄂、豫、皖、川等广袤的大地,终于选育出适于 北粳南引 的代表品种 中粳564 ,1991年在2000亩面积上实验获得成功, 1992年在安徽稻区一举扩大到11万亩,打开了 籼稻改粳稻 的新局面。其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1999年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自1983年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在对籼粳稻杂交育种、水稻理想株型育种丰厚的开拓性研究基础上,于国内率先提出通过 理想株型与优势利用相结合 实现水稻超高产的科学设想后,陈温福跟随导师从超级稻育种理论和方法及新株型种质创制等方面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承担了大量开创性的科研工作。 肩挑重担 1993年,刚刚回国的陈温福从导师手中接过水稻研究所所长的重担,从那时起,他的生活没有节假日,像一只不知停歇的陀螺忘我地工作。常挂在嘴边的话是, 农时不等人,啥事都要趁早 。 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基地成片的试验田,或看看长势,摸摸稻穗,数数穗粒,或跨过水渠,蹲下身子翻看土壤,或挽起裤腿走下稻田,一行行地观察稻株,仔细记录。这就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所见到他的最标准的 形象 。学生们说这哪像科学家啊,倒像隔壁家的大伯,只是多了好些刚强和坚韧。 苍天不负有心人。1995年,他和同事徐正进教授论述水稻超高产育种的专著《水稻超高产育种生理基础》出版发行,这也是国内外第一部关于水稻超高产育种的论著。书中明确提出 利用籼粳稻杂交或地理远缘杂交创造新株型和强优势,再通过复交优化性状组配,聚合有利基因,实现理想株型与优势相结合 的超级稻育种理论与技术路线,标志着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已率先建立起较为系统、完整的超级稻育种理论和技术体系。 1996年,由他主持的 水稻超高产育种 科研取得重大进展:创制出新株型种质资源 沈农89366 和 沈农9660 ,其中 沈农89366 已成为国际水稻研究所选育成的9个 超级稻 优良品系的核心亲本;选育成第一代直立大穗型超级稻 沈农265 ,在北方寒地稻作生态区试种30亩,最高亩产突破800公斤,宣告了中国超级稻的诞生,我国常规超级稻育种研究由此跃居世界领先地位。原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我国水稻品种资源专家应存山评价说, 大穗与直立穗相结合是空前的重大创造 。 同年,基于在 超级稻 领域理论研究、资源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方面的杰出成绩,农业部选择在沈阳农业大学主持召开了 中国超级稻研讨论证会 ,决定成立中国超级稻研究协作组,组织全国各方面力量联合攻关。翌年,农业部再次在沈阳主持召开 超级稻育种专家委员会 会议,决定正式立项启动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沈阳农业大学成了中国超级稻研究的策源地。 大放异彩 1999年,第二代优质超级稻 沈农606 培育成功,当年即突破亩产800公斤,在保持 沈农265 超高产特性的同时,品质明显得到改善,实现了超高产与优质在更高水平上的统一。 随后几年,在北方寒地稻作区进行大面积试验示范,单产记录一次次被刷新: 2000年,经农业部汇同辽宁省科技厅组织全国专家对沈阳、盘锦稻区的300余亩连片示范田进行实收测产,平均亩产809.6公斤;2001年,陈温福率领科研人员对超级稻生产技术进行优化与集成,实收测产平均亩产830.6公斤;2002年,经来自国际水稻研究所、中国水稻研究所、国家杂交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的著名水稻专家,对海城西四镇288亩连片示范田进行实收测产,平均亩产826.1公斤,而且主要米质指标和食味达到部颁一级优质粳米标准。 至此,沈阳农业大学育成的超级稻已连续四年百亩连片单产稳定超过800公斤。 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 第二阶段目标 到2005年突破百亩连片单产800公斤 提前三年完成!水稻育种的又一次历史性重大突破实现了! 新株型超级稻的研究引起国外同行的高度重视,1998年,国际水稻研究所首席科学家、世界著名水稻育种专家库希博士来沈阳实地考察后评价:沈阳农业大学创立的直立大穗型超级稻新株型模式,将实现粳稻单产的第三次突破。回到国际水稻研究所以后,库希博士代表大会组委会,特邀陈温福在即将于2000年召开的国际水稻研究大会上作报告,介绍研究成果。 新株型超级稻的研究也得到了国内同行的肯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成果选编》指出, 该项研究在理论上的系统性,种质上的创新以及育种实践上的成果,标志着我国在超级稻育种领域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中国超级稻育种联合攻关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将对稻作科学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巨大的鼓舞 2002年2月28日,春寒料峭的北京。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科技奖励大会。陈温福此时就坐在会场内,由他和导师杨守仁教授主持的 籼粳稻杂交新株型创造与超高产育种研究及其应用 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和他的科研团队备受鼓舞。 领奖归来,他说,当时坐在会场内脑海中有好几个镜头不断闪现: 一份刚健有力的批示。2001年1月10日,温家宝总理在一份中国超级稻研究情况报告上批示: 中国超级稻的培育成功,是我国农业科学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要对参研单位和科技人员予以表彰,鼓励他们继续发扬协作精神,加强科技创新,为完成第二阶段任务,实现已育成品种的产业化而继续努力。 一次深情的视察。2001年8月21日,李岚清副总理在科技部副部长邓楠和农业部副部长张宝文等陪同下专程视察沈阳农业大学培育的超级稻。李副总理认真倾听他的汇报,不住地点头,抚摸着基地稻田里饱满硕大的稻穗,笑容满面地叮嘱他要加快超级稻产业化,培育资源高效利用型超级稻。 陈温福说,一个人即使浑身是铁也打不出几颗钉子,不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没有研究所同仁的通力协作,可能什么事情也干不出来。 他想到了很多,心中惟独没有自己。在他繁忙没顾得上照顾自己身体的时候,病魔悄然袭来。他被确诊为肾结核,不得不住进医院。手术时,医生打开他的腹腔后大吃一惊,他的右肾已严重溃烂,主动脉一下子就脱落。医生说,如果不是抢救及时,动脉喷射性出血两分钟就可能死亡。如此严重的病情,这病至少也得有七八年,医生都很诧异,他是怎么挺住的?他在医院只住了半个月,回到学校也不安心养病,上不了班在家用电话指挥,刚能下床走路,就捂着伤口上稻田,妻子劝阻,同事们往回撵他。 这种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对他的团队和身边同事不也是巨大的鼓舞吗? 秋天里的春光 陈温福喜欢秋天,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每当看到即将开镰的金黄金黄的稻田,他总是抑制不住兴奋,走上田埂,摸摸稻穗,捏捏穗粒,收获的喜悦顿时消融了他播种、耕耘的全部苦累和汗水。 前辈们是用心血和智慧栽培下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理论之树,陈温福和他的团队则是用心血和智慧在浇灌这棵大树,使它结出丰硕的应用之果。最近6年时间里, 沈农265 、 沈农9741 、 沈农606 、 沈农016 、 沈农2100 、 沈农014 、 沈农604 、 千重浪1号 、 千重浪2号 等9个高产新品种通过审定,并大面积推广应用。 根据2006年10月农业部专家的评估和抽样测产结果,陈温福和他的北方超级粳稻育种研究团队培育的12个超级稻新品种,仅在东北稻区就推广种植了1300多万亩,占东北水稻种植面积的26%以上。大面积平均亩产超过600公斤,高产田可达650-700公斤,比当地普通高产品种高10%到15%,比2005年东北水稻平均单产高出75公斤以上,增产幅度高达20%。此一项,预计每年可增产稻谷13亿公斤以上。 仅东北稻区每年就13亿公斤,多么巨额的一笔财富,其间还蕴含了无穷的能量! 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 第三阶段目标是到2010年突破百亩连片单产900公斤。陈温福和他的团队在提前实现第二阶段目标后不久,即向第三阶段目标发起冲击。2004年,他牵头成立了北方粳型超级稻攻关协作组,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在内,育种目标针对北方地区特点,研究重点向优质、广适型方向发展,使超级稻品种逐步北移,同时加强对现有品种生产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力度,使其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为扩大推广种植区域提供品种与技术双重支撑。

(点击展开全文)
官方网站
  • 学校类型:大学
  • 学科类型:农业
  • 隶属于:辽宁省教育厅
  • 大学实力
       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点/硕士点/专业学位点(综合实力:C++)带*者为第十次增列学位点国家重点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蔬菜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农业工程;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农林经济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作物学;农业工程;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农林经济管理*;二级学科博士点食品科学;一级学科硕士点食品科学与工程*;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畜牧学*;兽医学*;农林经济管理*;生物学*;农业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林木遗传育种*;森林培育;森林保护学*;森林经理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思想政治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学位点农业推广硕士林业;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机械化;农业资源利用;养殖;园艺;植物保护;种植;作物兽医硕士
>
网站首页  |  高考报考  |  职业生涯规划  |  课程辅导  |  出国留学  |  自助招生  |  成功案例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17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 IE6.0 以上浏览器 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 吉ICP备16007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