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体院路2号
招生办电话
介绍:成都体育学院简介学 院 概 况 成都体育学院原属国家体育总局管理,现由国家体育总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四川省管理为主。前身系始建于1942年的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1953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西南体育学院,1956年2月更名为成都体育学院,1961年重庆体育学院并入,学院力量得以充实。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学院已成为以体育科学为特色的多学科发展的高等体育学府。学院占地总面积40余万平方米,院本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中区西南部,毗邻闻名中外的历史名胜成都武侯祠。拥有一批先进的教学训练场馆,并建有现代化的教学实验大楼、校园网、标准化的语音实验室和先进的人体运动机能测评中心。图书馆藏书约40余万册,电子图书、光盘数据库、网络数据库若干,期刊合订本2万余册,各种中外文报刊1千多种。有教职工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457人,正副高级职称167人,中级职称189人,助教和实验员81人,国际、国家级裁判60余人。60多年来,学院涌现出不少斐声体育界的专家、学者。有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体育总局和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博士生导师50余人,并有国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20余人。目前学院在籍学生近15000人,其中全日制本科学生近8000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300余人;附属竞技体育学校和体育中专学生50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近6000余人。学院本科教育层次设有体育系、运动医学系、运动系、武术系、经济管理系、新闻系、外语系及航空港校区等教学单位,开设有体育教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中医学专业(中医骨伤科学方向)、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新闻学专业(体育新闻方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体育管理方向)、经济学专业(体育经济方向)、英语专业(体育外语外事方向)、旅游管理专业(体育旅游方向)、表演专业(形体与动作表演方向)、舞蹈学专业(现代舞、国际标准舞方向)13个本科专业,跨教育学、医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5大学科门类。其中体育教育、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医学)、运动训练学专业为四川省本科人才培养基地。学院研究生教育拥有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6个硕士学位授予点,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可向同等学力人员授予硕士学位;可培养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博士研究生。学院成人教育面向全国各地招收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体育旅游方向)本、专科,新闻学专业本、专科(体育新闻方向),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脱产、函授本、专科及专升本学生。学院附设有3年制的中等体育运动学校及中国篮球协会成都篮球学校。学院在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用中医药物等手段对运动创伤的防治和运动疲劳的恢复研究等方面形成优势与特色。早在60年代,便建立了全国唯一的体育史学研究机构,80年代初经原国家体委批准成立体育史研究所,2001年被首批批准为全国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院设有附属体育医院。体育史学、中医骨伤科学、武术和运动生理学为国家体育总局的重点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为四川省重点学科重点建设项目,体育教育训练学与运动医学为四川省重点建设学科。体操、田径、篮球、排球、足球、运动生物力学、体育理论、运动解剖学、马克思主义理论9门课程为四川省重点建设课程。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为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体育保健学》与《武术》为四川省首批批准的精品课程。《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学院办学质量较高,教学、训练和科研成绩显著。1999年获全国首届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和教育部"新苗体育奖学金"。2002年承办了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大赛,取得圆满成功,受到教育部的高度评价。学院设有附属竞技体校(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基地),承担着为中国培养参加奥运会、亚运会优秀运动员的任务,在艺术体操、武术、举重项目形成一定的优势与特色。近3年获得全国性比赛的金牌30余枚,近百人多次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性比赛,并获得奖牌10余枚。近年来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的重点科研项目,并有10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学院2001年、2002年、2003年连续三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授予"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并被四川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和教育工委评为"2000-2003年四川省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学校"。学院的国内外交往不断加强,现为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援外教练员培训基地,全国武术套路培训基地。学院与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德国、奥地利、韩国、乌克兰等国家的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并与20余个国家互派专家、学者,开展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学院常年招收外国留学生和港澳台学生,现与英国德蒙福特大学、朴茨茅斯大学签定校际合作协议,采取"2+2"或"3+1"方式联合培养学士学位学生。学生信息:目前学院在籍学生近15000人,其中全日制本科学生近8000人,博士和硕士研究生300余人;附属竞技体育学校和体育中专学生50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近6000余人。专业信息:一、 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学科 体育史学 中医骨伤科学 运动生理学 武术 二、 四川省重点学科(重点建设项目) 体育人文社会学 运动人体科学 三、 四川省重点建设学科 体育教育训练学 运动医学 四、 四川省重点建设课程 体操 田径 篮球 排球 足球 运动生物力学 体育理论 运动解剖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五、 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 六、 四川省精品课程 体育保健学 武术实验室: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教师信息:有教职工7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457人,正副高级职称167人,中级职称189人,助教和实验员81人,国际、国家级裁判60余人。60多年来,学院涌现出不少斐声体育界的专家、学者。有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国家体育总局和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博士生导师50余人,并有国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20余人。著名教师信息:
高考报考
高考报考描述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描述内容
个性化辅导
个性化辅导描述内容
自主招生
自主招生描述内容
出国留学
出国留学描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