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商业大学
当前位置:天津商业大学 > 院校主页
院校分数线

天津  

年份 招生批次 最高分 最低分 录取数
2015 本科二批A段 541 508 3
2014 本科二批A段 576 521 3
2013 本科二批A段 -- -- 3

学校地址:

天津市北辰区津霸公路东口

招生办电话

022-26656785

  • 院校介绍
  • 同省院校

介绍:天津商业大学创建于1980年,原隶属国家商业部,现由天津市领导和管理,是一所以商学为主干,管、经、工、法、文、理、艺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高等学校。学校座落在美丽的子牙河畔,占地1379亩。近年来,随着天津市整体经济社会的飞速进步和学校所在区域的快速发展,学校内、外部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为师生教学、科研、学习及生活创造了更加良好的条件。学校设有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院、经济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法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TUC-FIU合作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理学院、艺术学院、设计学院、高职与继续教育学院及马克思主义学院15个学院和大学外语教学、基础课教学、体育教学3个教学部。还有经济研究所、海洋药物与食品研究所、制冷研究所、商业综合设计院、现代日本研究所、经济信息研究所、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所(中心)。学校现有50个本科专业,66个硕士点,在校生2万余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8亿元。图书馆现有中外文藏书 197 万余册,期刊杂志 2000 余种,中外文数据库 60余个,电子图书 100 万余册。学校拥有一支实力较强的教学、科研、管理队伍,现有专任教师96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500余人,教授130余人。五年来,学校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300余项,横向课题200余项,出版教材或专著40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 3000 余篇,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奖励30余项。在学科和专业建设上,学校围绕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要,坚持以商学为主干,管、经、工、法、文、理、艺多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逐步形成应用学科的综合优势。学校拥有财务管理、金融学、热能与动力工程、旅游管理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宝石及材料工艺学、酒店管理、统计学、食品质量与安全5个天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财务管理、金融学、热能与动力工程、旅游管理、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包装工程、生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电子商务11个天津市品牌专业;冷冻冷藏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热能与动力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际酒店管理”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中国旅游及饭店业优秀人才培养基地,食品生物技术、制冷技术2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管理创新与评价研究中心”天津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应用经济学、制冷及低温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商管理、民商法学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学校积极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学经验,先后与美国、日本、韩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30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开展多形式的交流,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不断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和管理模式,共同培养人才,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成才方式和途径,提高学校的育人质量。在人才培养特色上,学校坚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商学素养与专业能力结合、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并重、诚信做人与创新能力兼备的复合型创业型应用人才。步入新世纪,学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顺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特别是抓住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时机,树立在社会发展中做好服务,在服务中做贡献,在贡献中求发展的工作思路,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当前,学校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内涵发展之路,制定并坚持重点发展、特色发展和国际化发展的三大战略,着力构筑特色专业体系、研究生教育基地、学科建设平台、产学研中心和校院两级管理体系,着力推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和谐校园建设、校区建设和党的建设,步入全面发展的良性轨道,进入了建设多科性、特色鲜明、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商业大学的新阶段。学生信息:在校生2万余人专业信息:工商管理是天津市50个重点发展建设学科之一。实验室:天津市食品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天津市制冷技术重点实验室教师信息:现有专任教师961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500余人,教授130余人。著名教师信息:黄作良,男,出生于 1960 年 12 月,中共党员,教授,教务处处长。 个人简历: 1982 年 8 月至 1990 年 9 月在化工部地质研究所工作, 1990 年 9 月至 1993 年 9 月在中国地质大学攻读博士, 1993 年 9 月至 1995 年 9 月在长春地质学院作博士后, 1995 年在天津商学院工作,任教务处处长。 主要荣誉: 1994 年获化工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6 年获化工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7 年获内贸部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 1998 年入选“国家千百万人才工程”; 1999 年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2002 年入选天津市“ 131 人才工程”; 2002 年入选全国珠宝玉石检测师职业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 2002 年被评为《发现》杂志社副理事长。 主要事迹:黄作良数十年如一日,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党的教育事业,诚信敬业,一心扑在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上,并长期坚持在教学第一线。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创造性的工作,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默默耕耘,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科研工作成绩突出 黄作良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50 余篇,其中 5 篇被 EI 检索。新发现的硼酸盐矿物命名为袁复礼石,填补了世界硼酸盐新矿物研究领域的空白。 2002 年遂安石晶系的研究,使近 50 年关于其晶体对称归属有了定论。 1999 年他出版了专著《辽吉硼矿矿物学》获得国内外同行的一致好评。 他主持并完成 7 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其中“辽吉硼矿床矿物学特征研究及其找矿”和“辽吉硼矿控矿构造研究”获得国内外专家一致称赞。近年来,黄作良不断探索纳米材料,特别是天然纳米材料的研究,他主持的天津市教为科技发展基金项目“多元素柱撑蒙脱石纳米多孔材料的制备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同时,他发表了 6 篇有关教学管理的论文。他参加的天津市教育规划课题“实施弹性学制,推动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和“教学型大学的办学理念与实践”以及天津市教委课题“普通高校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教学工作兢兢业业 黄作良数十年来,主动承担教学难度大的课程,为珠宝鉴定市场营销专业首开了“结晶学与矿物学”、“晶体光学”、“晶体的合成与优化”等数门本科课程。 他视讲台为天职,即使在担任了繁重的行政工作以后,仍坚持为本科生上课,从不减少教学任务。他年度教学工作总量在 300 学时以上,年年超额完成工作量。作为宝石鉴定的权威,他谢绝珠宝大公司的高酬的兼职顾问和各种珠宝证书班辅导的高薪,从未在外面兼过一节课,把精力全部倾注到所珍爱的校园里。他一肩挑着行政工作,一肩完成大量的教学工作,付出常人几倍的努力。 他注重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曾指导珠宝 98 的学生 2 个小组开展珠宝科研,并争取了由学校团委资助的学生科研项目 2 向,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管理工作推陈出新 黄作良在承担繁重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对我国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深入探讨。 2002 年,他提出按类招生和按类培养的构想,主持制定“按大类培养”总体实施意见,使得学校 2003 年率先在全市进行按大类招生。他主持了全校 30 个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全面修订工作,使人才培养方案更符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黄作良积极组织人员制定《天津商学院精品课程建设管理办法》,极大调动了教师进行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同时,他注重管理制度建设,组织人员修订了近三十个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在他的倡导下,学校引进先进的教学管理平台,提高了管理水平。 黄作良为天津商学院教育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与精力,他的敬业精神和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受到全校师生的高度赞扬。精力,他的敬业精神和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受到全校师生的高度赞扬。 王素英,女,生于 1964 年 4 月,博士,九三学社成员,生物技术与食品科学学院教授。 个人简历: 1987 年 8 月至 1993 年 2 月任山西师范大学生物系教师。 1995 年 7 月获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 1995 年 8 月至 1997 年 7 月任山西师范大学生物系副主任。 1997 年调入我校。 主要荣誉: 1988 年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0 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8 年获中国微生物学会年会论文优秀奖。 主要事迹:王素英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在平凡的教学和科研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把一切献给党 王素英经常说:“我是乡村的孩子,是党、是可亲可敬的老师把我一步步培养长大,没有党的培养就没有我的一切。”为了回报党,回报社会,她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把对党的感激之情表现在对教育事业的奉献上。在工作上她积极挑重担,强困难。发酵工程专业硕士生学位课“代谢控制发酵”因难度较大,缺乏师资无法开课,王素英不顾教学工作超量、承担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压力,毅然接下这一任务。她不辞辛苦奔波于兄弟院校,学习,请教,查阅有关资料,教案几经修改,讲出了自己的特色,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该课也得到同行的高度评价。 对科学执著追求 做最优秀的人民教师是王素英多年追求的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她要求自己必须在研究领域做出突出成绩。为此,她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1998 年以来,她完成了四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些曾被国家基金委专家组认定为国际先进水平,并分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她在国家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 6 篇,在 LJSB 生效发现根瘤菌新种 Rhizobium tianshanesis 一个。她的科研成果为我国西部沙漠化土壤的生物恢复储备了优良的种质资源。 在这些成果中,王素英保尝了成功的酸甜苦辣。由于教学工作任务重,节假日、星期天和寒暑假成为她科研的最好时机。她一年的工作时间能干出两年的工作任务来。平日在工作岗位上,她经常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吃饭。 10 岁的女儿放学回家习惯于喊爸爸开门。碰上爱人出差,她晚上把孩子带到实验室,常常是实验结束时,孩子已在办公桌上睡着了。作为母亲,她有愧于孩子,她不能做到像其他母亲那样照顾、培养孩子;作为女儿,她又深深感到愧对父母。在难忘的 2000 年,她正在为研究我国西藏高原根瘤菌资源而倾注全部心血时,家中传来噩耗,父亲因胰腺癌而弥留人世,母亲因伤心也卧床不起,而此时需要去西藏采样的时机不容错过,事业心与孝心交织在一起,使她彻夜不眠,最终她毅然奔赴了青藏高原。在赴藏的日子里,由于缺氧造成了剧烈的高原反应,她无法进食和入睡。再加上强紫外线的照射,皮肤裂了,疼痛难忍,每天她行走几十里,每行一步,都要付出比平时多几倍的汗水,早晨天一亮就出发,日落时九点钟返回。回来后还要做标本分离,一夜只睡 4-5 个小时,她咬住牙,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她的精神深深感动了藏胞,同时为新一代知识分子、为人民教师增添了光彩。 对教师职业忠诚 王素英认为,重教首先体现在严谨治学的态度上。她从事教学工作十几年,即使是很熟悉的课程,也要提前整理教案,虚心向老教师请教。给学生答疑,她从来一丝不苟,没有把握的从来不随便解答,都要认真查找理论依据。她的精神深深影响着学生。当学生多次实验不成功失去信心时,她鼓励学生,并教育学生应具备科研人员的基本素质和执著的精神,在她的感召下,学生充满信心的实验,终于得到了满意的结果。 多年来,王素英脚踏实地,将自己的全部心血倾注在教育事业上,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点击展开全文)
官方网站
  • 学校类型:大学
  • 学科类型:财经
  • 隶属于:天津市教育委员会
  • 大学实力
       硕士点/专业学位点(综合实力:D)带*者为第十次增列学位点一级学科硕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工商管理*;二级学科硕士点政治经济学;人口、资塬与环境经济学*;区域经济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学;法学理论*;民商法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工程热物理*;制冷及低温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发酵工程;食品科学;行政管理*;
>
网站首页  |  高考报考  |  职业生涯规划  |  课程辅导  |  出国留学  |  自助招生  |  成功案例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17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 IE6.0 以上浏览器 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 吉ICP备16007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