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地址:
天津市河西区卫津南路51号
招生办电话
介绍:天津体育学院成立于1958年8月。当时,国家体委、教育部根据华北地区体育教育事业发展需要以及体育师资、竞技体育和体育管理人才匮乏的状况,决定在当时的河北省省会天津市组建天津体育学院,由当时的河北省副省长、天津市市委书记、市长李耕涛兼任第一任院长。 建校初期,学校主要承担为包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等省份地区在内的华北地区培养体育师资的任务。当时,学校汇集了一批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具有较高的竞技运动水平,有42人18项97次打破全国最高记录。学校的摔跤、女子跳水、游泳、男子篮球、棒球等运动项目成绩已位居国内前列。在第一届全运会上,夺得古典式、自由式、中国式三项摔跤冠军。同时拥有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在学校执教,如:我国运动生理学奠基人陈家琦、著名体育管理学与体育场地建筑学专家马喻、体育理论专家牛兴华、运动心理学专家柴文秀、运动生物力学专家刘世藩以及在竞技体育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学专家郑必达、姚志珍、张春霈、任福兴等。 学校的发展一直得到天津市委、市政府和国家体育总局、中残联等政府和相关主管部门的关怀与支持,李瑞环、张立昌、李盛霖、黄兴国、荣高棠、伍绍祖、袁伟民、邓朴方、王新宪等领导同志先后多次来学校视察和指导工作。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国家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和快速发展,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和事业发展也进入了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学校办学规模持续扩大,办学层次逐步提高。学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基本建设投入,一批现代化教学、科研、训练设施相继落成。教学管理日趋规范,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校园面貌焕然一新。 学校现在占地534亩(356018平方米),建有综合训练馆、田径馆、篮球馆、排球馆、游泳馆、舞蹈馆等教学训练馆12座,国际标准的塑胶田径场、足球场和灯光棒球场等室外训练场地20余块。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近3000万元,现有各类实验室19个,其中基础实验室8个,专业实验室11个,实验室总面积为6655平方米。同时建有实习实践基地99个。 学校图书馆总面积8725平方米,中外文馆藏图书30.24万册,国内外期刊400余种,拥有7套中外文光盘检索系统和包括80余种全文数据库在内的16个中外文检索系统的电子期刊和数据库,宽带光缆接入天津市数字图书馆,可检索图书资源61万册。 学校现有15个本科专业,分别是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舞蹈学、新闻学、市场营销、旅游管理、特殊教育、教育技术学、英语、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心理学、运动康复与健康,涉及教育学、管理学、文学、理学4个学科门类。 学校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现在已有7个硕士研究生专业,分别是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康复医学与理疗学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2010年,学校还被教育部批准为具有推荐优秀应届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的院校。 2003年我院被教育部正式批准为“开展联合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单位”,运动人体科学被批准为联合培养博士生专业,同年开始与北京体育大学联合招收和培养博士研究生。2010年我院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立项建设的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在编教职工463人,专任教师287人,其中教授和国家级教练员49人,副教授9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1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76人;其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2人,天津市特聘教授、特聘(讲座)教授2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天津市政府授衔专聘教授和天津市教学名师等6人。博士研究生导师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96人。 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6000人,其中本科生4967人、硕士研究生520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6人。 近年来,学校不断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实施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系列方案和措施,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院社会体育、体育教育、舞蹈学三个专业入选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排球》、《网球》四门课程被批准为国家精品课程。2009年,我院《以构建运动心理学实践教学平台为途径增强体育专业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教学成果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5月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大赛”中,我院学生在23个省市代表队中,取得了基础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7个单项比赛中的5个第一,以总分第一的优异成绩获得一等奖。我院还入选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天津市优秀教学团队3个,有8门课程被批准为市级精品课程,获市级、国家体育总局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9项。 多年来,学校坚持学科建设在整体办学中的带头作用,高度重视学科规划,锲而不舍地推进学科建设,提升学科水平。我院运动人体科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是天津市重点学科和天津市以建设全国一流学科为目标的“重中之重”学科;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是“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天津市普通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运动心理实验室是国家体育总局“竞技运动心理与生理调控重点实验室”;体育文化研究中心是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研究基地”;运动生理与运动医学实验室为“天津市重点实验室”。 学校科研实力也不断增强。2003年至今共获国家级、省部级、局级科研项目18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项,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2项,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3项,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科基金及奥运攻关项目39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哲学社科基金及“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36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14项,出版专著、编著、教材、工具书等107部,发表学术论文1000余篇。 学校办有学术期刊《天津体育学院学报》,该刊一直是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首批入选“中国期刊方阵”、被评为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天津市优秀期刊和一级期刊,并分别于2007年、2009年度被评为中国北方优秀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俄罗斯《文摘杂志》、美国《剑桥科学文摘》、中国《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及《中国社会科学精品数据库》等11家国内外检索机构收录为来源刊。 学校重视开放办学,不断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分别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外体育院校建立了校际友好关系,加大了教师和学生间的互派、互访,提升了我院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学校不断加大为体育和社会服务的力度。2008年奥运会期间,我院有135名学生志愿者为赛事服务,一支啦啦操队在北京奥运主赛场演出,18名教师直接参与了奥运会的相关工作。学校还承担了2008年残奥会中国举重队的集训与科技服务工作,为他们在残奥会上获得9枚金牌提供了有力的训练保障和科技支持,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我院残疾人举重训练基地获得党中央国务院表彰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展望未来,天津体育学院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努力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力争早日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水平、有特色的现代体育高等学府!学校简介天津体育学院成立于1958年,是一所历史悠久,为国家培养出数以万计体育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体育院校。学院坐落在天津市河西区,毗邻天津市体育中心,交通便利、环境优雅,占地面积40余万平方米。经过近50年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已由初创时期培养运动员、培养体育师资的单科性院校发展成为以体育学为特色并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综合发展的高等学府。学院设有体育健康教育系、运动训练科学系、民族传统体育系、社会体育与管理系、体育文化艺术系、教育科学系、运动人体科学系、社会科学与外语教学部、竞技训练部和研究生部、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单位,开设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旅游管理、市场营销、教育技术学、特殊教育、运动人体科学、舞蹈学、新闻学、英语、应用心理学、公共事业管理等16个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设有体育学、教育学、医学等学科门类的6个硕士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博士生联合培养单位”,与北京体育大学联合招收和培养博士学位研究生。学院还设有国家级排球高级教练员培训中心、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天津市棒球训练基地等多个教学、科研和训练机构,已形成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并举的办学格局。学院教学、训练、科研及生活服务设施先进、功能齐全。近年来,一幢幢新建的现代化教学、科研、训练和生活设施相继投入使用。学院已经形成能够充分满足办学需要,包括各种教学楼、运动训练场馆、实验楼、图书馆、计算机中心、多媒体语言实验室、网络中心、学生公寓、学生文化与生活服务中心等综合配套的教学、训练、科研及生活服务保障系统。学院教学师资力量雄厚,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拥有一批国内知名的专家、教授、高级教练和国际裁判,完成了一批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的研究成果,为国家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奥运争光计划”和体育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学院的运动人体科学学科为天津市重点学科,2004年被天津市人民政府授予“重中之重”学科,申报国家级重点学科。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被确定为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天津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近年来,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软科学研究项目十余项,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立项百余项,出版和发表了大量专著、教材和学术论文。《天津体育学院学报》为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被国际知名检索系统收录,入围“中国核心期刊方阵”。学院重视竞技体育发展,取得了辉煌的运动成绩。近年来,在国际性和全国性各种比赛中获得金牌60余枚。在2004年第十二届残奥会上,我院学生和集训运动员共夺取九块金牌,受到国家体育总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表彰;学院棒球队连年荣获全国大学生棒球锦标赛冠军并向国家队和各省市代表队输送队员二十余名;藤球队、软式网球队多次代表国家队参加洲际比赛并取得好成绩;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获金牌七块,银牌四块,受到天津市政府的表彰;2004年院女子篮球队获全国体育院校比赛冠军。这些成绩的取得,为国家、天津市和学院争得了荣誉,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学院办学坚持改革开放,扩大对外交流,与世界多个综合性大学和体育院校建立了校际关系,经常开展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术交流与友好往来。学院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秉承学院近50年来的办学理念,聚精会神抓质量,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注重教育改革与创新,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力争建成立足天津,面向全国,结构合理,特色突出,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多学科交叉渗透的高等体育学校,努力发展成为综合性体育大学。学生信息: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6000余人,其中本科生5000余人、硕士研究生520人,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13人。专业信息: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训练专业、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社会体育专业(体育法学方向)、旅游管理专业(体育旅游方向)、市场营销专业(体育场馆经营与物业管理方向)、教育技术学专业、特殊教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舞蹈学专业、舞蹈学专业(艺术体育教育方向)、新闻学专业、英语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等16个本科专业实验室:运动心理实验室是国家体育总局“竞技运动心理与生理调控重点实验室”,运动生理与运动医学实验室为“天津市重点实验室”教师信息:学校在编教职工463人,专任教师287人,其中教授和国家级教练员53人,副教授97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1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87人;其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3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天津市特聘教授、特聘(讲座)教授4人,天津市教学名师6人,天津市千人计划1人。博士研究生导师6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06人。著名教师信息:
高考报考
高考报考描述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描述内容
个性化辅导
个性化辅导描述内容
自主招生
自主招生描述内容
出国留学
出国留学描述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