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大学
211
当前位置:内蒙古大学 > 院校主页
院校分数线

内蒙古  

年份 招生批次 最高分 最低分 录取数
2015 本科一批A段 549 524 8
2014 本科一批A段 574 558 8
2013 本科一批A段 -- -- 8

学校地址: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大学西路235号(校本部)

招生办电话

0471-4992253、4993105、4993164 (以上均为声讯服务) 、8935884、8

  • 院校介绍
  • 同省院校

介绍:内蒙古大学创建于1957年,是新中国成立后在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创立的一所综合性大学,在国家高等教育布局中具有重要作用和特殊区域定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任首任校长,原高教部综合大学司副司长于北辰任副校长,中科院学部委员、著名生物学家、北京大学一级教授、耶鲁大学博士李继侗先生来校执教并任学术副校长。党和政府从北京大学等国内著名高校,选派一批知名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组成了建校初期高起点的师资队伍,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办学基础和优良的学风校风。学校1962年招收研究生,197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4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被批准为国家“211工程”建设院校,2004年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教育部共建院校。现任校党委书记侯元,校长陈国庆。50多年来,学校遵循首任校长乌兰夫提出的“双重任务”基本办学方针,践行“求真务实”的校训,弘扬“崇尚真知、追求卓越”的内大精神,形成了“团结、严谨、求实、奋进”的优良校风和“立足边疆、面向全国、育人为本、特色强校”的办学理念,日益成为祖国北部边疆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高质量成果转化和高层次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建校以来,培养各类人才9万余人,有4人已成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多毕业生已成为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高级领导干部、企业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和各行业的骨干力量,为祖国昌盛与民族振兴作出了突出贡献。经过50多年的发展,学校现已成为集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艺术学10大学科门类在内的综合大学。蒙古学和生命科学两个学科群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一批骨干学科也正在快速发展。学校现设有23个学院和1个公共教学部,另设有1个独立二级学院——创业学院;有哺乳动物生殖生物学及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草地生态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优良家畜规模化繁育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牧草与特色作物生物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乳制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哺乳动物生殖生物学及生物技术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农业部草食家畜繁殖生物技术与育种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蒙古学研究中心,以及22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现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动物学2个国家重点学科,生态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有18个自治区重点学科,8个自治区重点培育学科。学校现有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此外还有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72个本科专业,蒙古语言文学、生物学、生命科学与技术、数理学4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文史哲、化学2个自治区人才培养基地。学校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增强学校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吸引力,师资队伍素质、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11年9月,学校有教职工2907人(校本部1666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732人(校本部981人),博士生导师125人,教授280人(校本部225人),副教授436人(校本部271人);教学科研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28.2%(校本部为43.8%)。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双聘院士5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1人,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农业部科技委委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8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9人;内蒙古杰出人才奖5人,内蒙古自治区杰出科技引进人才5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8人,入选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人选一层次10人、二层次22人,入选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二类人选2人、三类人选8人、刚性引进人选9人、柔性引进人选4人。有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研究团队;1个实验室获得“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注重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优良传统,按照“建设优质资源,吸引优质生源,提供优质服务,给予优质培养,巩固和发展人才培养优质品牌”的学校总体要求,不断加大教学投入,加快教学建设,探索创新教育,树立优良学风,坚持质量发展。学校被教育部评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被批准为“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学校现有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3名全国“教学名师奖”获得者,4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截至2011年9月,学校有各类在校生30793人(校本部19766人),其中,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占35%以上;有博士研究生410人,硕士研究生4053人(校本部3808人),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学生1671人,普通本科生18694人(校本部10361人),留学生626人(校本部623人),高职生2710人(校本部264人),成人继续教育本专科学生2629人。学校设有5种奖学金和30余项各类社会捐赠奖学金,支持和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勇于创新、立志成才。在校生在国内外各类大赛中多次获奖。学校大力加强学科建设,不断增强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2011年全年共获批科研项目384项,共获准科研经费19299万元,到账经费10766万元。被SCI、EI、CPCI-S、CSSCI检索论文476篇;出版著作92部。在蒙古学与内蒙古少数民族发展、草地生态学与农牧业生物技术、内蒙古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培育出世界首例能产生ω-3脂肪酸的转基因克隆牛和一批优质品种肉牛、转基因克隆绒山羊、体细胞克隆绒山羊;在国内率先开展绵羊精原干细胞移植研究,成功繁育了供体公绵羊的后代;完成了国家动物转基因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项目;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关键技术研究取得重要成果。面向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政府部门和地方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大量合作研究,多项成果被采用。学校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目前,与国(境)外13个国家和地区的63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在国际毗邻地区的影响力不断扩大。2011年,接待专家学者500余人次来校进行学术访问和交流,有160名教师出国留学、进行学术访问和合作交流等;与俄罗斯卡尔梅克国立大学合作建设的孔子学院得到进一步发展,促进了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学校具有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资格,被国家汉办批准为“孔子学院奖学金留学生接受院校”。有蒙古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美国等28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校学习,数量逐年增长。学校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探索以“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为特征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积极发挥学术委员会等学术组织的作用。实施了学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人事分配制度、财务制度等综合改革,进一步下移管理重心,促进学院实体化,充分发挥学院办学能动性,切实强化学院学科建设与教学科研学术功能,实现民主管理和科学决策。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目前,学校占地面积2070亩,建筑面积71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7亿元;图书馆馆藏文献242万册,是CALIS内蒙古自治区文献信息服务中心省级中心馆;校园网覆盖了全校教学科研单位和办公与生活区,校园网络中心是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内蒙古地区主节点。公共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学校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近年来,学校始终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抓党建,着眼于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抓党建,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包括思想理论建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党内民主建设,不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为学校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多次荣获省部级“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当前,内蒙古大学正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秉承“双重任务”基本办学方针,走“质量、内涵、特色”发展之路,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高远的志向,面向时代要求,服务国家和自治区发展战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以艰苦奋斗、锲而不舍的精神,向民族特色、地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目标迈进!学生信息:截至2011年9月,学校有各类在校生30793人(校本部19766人),其中,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等少数民族学生占35%以上;有博士研究生410人,硕士研究生4053人(校本部3808人),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学生1671人,普通本科生18694人(校本部10361人),留学生626人(校本部623人),高职生2710人(校本部264人),成人继续教育本专科学生2629人。学校设有5种奖学金和30余项各类社会捐赠奖学金,支持和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勇于创新、立志成才。在校生在国内外各类大赛中多次获奖。专业信息:无机化学是自治区重点学科,将是学院 申报 博士学位授权点的第一个学科,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是优势学科;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现有一个二级学科,即化学工艺,是2001年新建学科,也是“十五”“211工程”资助建设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动物学;自治区重点学科——生态学、微生物学、生殖生物学及生物技术。实验室:有哺乳动物生殖生物学及生物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草地生态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优良家畜规模化繁育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牧草与特色作物生物技术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乳制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哺乳动物生殖生物学及生物技术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农业部草食家畜繁殖生物技术与育种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蒙古学研究中心,以及22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教师信息:截至2011年9月,学校有教职工2907人(校本部1666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732人(校本部981人),博士生导师125人,教授280人(校本部225人),副教授436人(校本部271人);教学科研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的占28.2%(校本部为43.8%)。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双聘院士5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科技委学部委员1人,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农业部科技委委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8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5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9人;内蒙古杰出人才奖5人,内蒙古自治区杰出科技引进人才5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38人,入选自治区“新世纪321人才工程”人选一层次10人、二层次22人,入选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二类人选2人、三类人选8人、刚性引进人选9人、柔性引进人选4人。有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研究团队;1个实验室获得“全国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著名教师信息:李继侗先生,男,汉族,江苏兴化县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常委。1897年8月24日生,1912年先就读于上上海青年会中学。后转圣约翰大学附中,1916年毕业并考入圣约翰,两年后又转南京金陵大学林科,1921年毕业,同年考取清华公费留美,入耶鲁大学林学研究院研究生,1923年获得硕士学位,1925年获得博士学位,成为美国林学方面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一个中国人。1925年由美国回国,直到1957年的30多年间,先后在金陵大学、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任教。1957年内蒙古大学成立,高教部任命李继侗教授为副校长,主管教学和科研工作,1961年病逝,享受年64岁。 李继侗教授作为我国著名的生态学家与植物生理学家,是我国现代植物生态学的奠基人之一,发表一批有重大影响的科学论文及盛誉。为了能使科研成果及时反映和交流,积极创办了不定期的刊物《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资料丛刊》(既《植物生态学与学报》之前身)。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常委,参加我国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的制订,为推动我国植物科学的发展特别是植物生理、植物生态学和地植物学的发展及其有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来内蒙古大学之时,虽然已届花甲之年,身患重病,但仍全力投入筹备建内蒙古大学,从师资、教材和设备上的支援外,并将先生在北京大学亲自创建的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专门组移植到内蒙古大学生物系,同时来了骨干教师、助教、研究生多人和所藏的大量图书资料。先生竭尽个人所能使草原生态教学和科研在内蒙古地区逐渐兴旺地发展起来。 李博院士,男,汉族,山东夏津县人,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1929年4月15日生,1949年就读北京农业大学,1953年毕业后任北京大学生物系李继侗教授的研究助教,攻读植物生态学。1959年2月随李继侗教授支援边疆到内蒙古大学任教,先后任地植物学教研室主任(1959-1984),草原生态教研室主任(1979-1984),生物系主任(1984-1986),自然资源研究所所长(1984-1988),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所长(兼)(1984-1995),农业部“草地资源生态重点开放研究室主任(1992-1997),1996年1月至1998年5月任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名誉院长。曾任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理科生物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态学组评审委员,中国科学院出版基金专家委员会生命科学专业组成员,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届科协名誉主席,北京大学遥感应用研究所兼职教授,四川大学生物防治工程国家实验室兼职教授,中山大学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实验中心学术委员,东北师范大学国家草地生态工程专业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副主任,兰州大学干旱农业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青海高原生物研究所学术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国家教委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开放研究实验室第二届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草原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内蒙古生态学会理事长,中国植被图编委会副主编:《中国草地》主编,《生态学报》副主编,《遥感学报》副主编,《植物生态学报》常务编委。内蒙古自治区第五届、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3年10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博教授于70年代中期在内蒙古大学生物系地植物学专门组的基础上,主持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生态学专业,提出了整套教学计划和专业建设方案,主编教材4本,主持翻译教材5本,先后建立了硕士点和博士点,培养了大批生态学专业人才,受到国内外用人单位的好评。1989年获得国家高教优秀成果奖及全国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   在科学研究上,对干旱、半干旱区植被与草原研究作出了系统的研究,而且把生态学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把传统研究与近代研究相结合,并有意识地与当前国际上的热点问题如持续发展、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联系起来。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项,专题4项,省、部级课题多项,出版专著4部,专题地图5套,主编科学文集9部。先后获“六五”国家科技攻关表彰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多项一等奖4项三等奖3项。1992年获乌兰夫基金会自然科学特等奖。作为我国著名的草地生态学专家,多次应邀出席国际会议作报告。1994年在美国盐湖城召开的第六届国际草原学术会议上,当选为该会议第六届常设委员会委员。还应国家教委、国家科委和内蒙古科委委派,先后14次率领科学考察团出访美国、日本、阿根廷、俄罗斯、印度、比利时、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    1998年5月16日赴匈牙利德布勒森出席第十七届欧洲草地管理学术会议,5月21日不幸殉职,享年69岁。   李博教授支援边疆40等年来,兢兢业业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随时注意本学科动态,忠于祖国的教育事业,在科技第一线发挥积极作用,为国家和自治区的教育与科技的发展进行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对生态学教学与干旱、半干旱区植被与草原研究,对生态学人才培养与草地生态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旭日干院士,男,蒙古族,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1940年8月出生于内蒙古科右前旗。1965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生物系,同年参加工作。现任内蒙古大学校长、自治区六届党委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兼学部主任、自治区科协名誉主席、国家教育部科技委委员、农业部科技委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理事等职。   1965年毕业于内蒙古大学   1965、8-1968、11在内蒙古农牧科学院做研究工作   1968、12-1970、5内蒙古生产建设委员会任科技组组长   1970、6-1971、11伊盟准格尔旗沙圪堵公社人科技干事   1972、12- 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讲师、副教授、教授、研究中心主任、院长   1993、5- 内蒙古大学 校长   1995、6-中国工程院 院士、学部委员   1984、11- 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1985、4- 荣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及“五一”劳动奖章   1989、6- 被评为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   1990、12- 获“全国高等学校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1、1- 再次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1999- 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3、3- 被评为国家先进工作者   1994- 被评为自治区优秀校长   1995、4 - 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参加全国劳模大会   1999- 被评为自治区优秀专业技术人员   2000- 获国家“863”高科技计划突出贡献奖   2002- 被评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

(点击展开全文)
官方网站
  • 学校类型:大学
  • 学科类型:综合
  • 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
  • 大学实力
       国家重点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点/硕士点/专业学位点(综合实力:C++)带*者为第十次增列学位点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动物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物理学;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生物学;二级学科博士点中国少数民族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门史;应用数学;理论物理;计算机应用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二级学科硕士点马克思主义哲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政治经济学;区域经济学;金融学;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政治学理论*;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中国少数民族史;英语语言文学*;俄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新闻学;艺术学*;音乐学*;美术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物理电子学;信号与信息处理;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应用化学*;环境科学;草业科学;会计学;企业管理;行政管理;专业学位点法律硕士工程硕士电子与通信工程;环境工程;计算机技术;生物工程工商管理硕士公共管理硕士
>
网站首页  |  高考报考  |  职业生涯规划  |  课程辅导  |  出国留学  |  自助招生  |  成功案例 | 关于我们

Copyright © 2017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 IE6.0 以上浏览器 1024*768及以上分辨率 吉ICP备160078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