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地址:
上海市军工路516号
招生办电话
介绍:上海理工大学简介 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协调发展的上海市属重点大学。1996年5月经国家教委批准,同属机械工业部的华东工业大学与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立上海理工大学。1998年9月,按“中央与地方共建,上海市管理为主”的原则,学校由机械工业部划转上海市管理。2003年7月在上海市新一轮高校结构布局调整中,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划归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并以两校为基础分别组建上海理工大学医疗器械学院和出版印刷学院。上海理工大学办学历史悠久,文脉源远流长。原华东工业大学所在的军工路校区,起源于 1906年创办的沪江大学,当年曾是享誉全国的沪上名校;原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所在的复兴路校区,起源于1907年创办的同济德文医工学堂,今日同济大学的办学历史也是从此时此地开始写就。学校在近百年的办学过程中,继承与发扬了优秀的办学传统,凝炼与形成了鲜明的优势特色。特别是96年5月两校合并后,上海理工大学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扬长避短、整合资源、优势互补、锐意改革,各项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上海理工大学的校园拥有目前上海高校中规模最大的市级优秀历史建筑群,共有 20栋优秀大学建筑和15栋优秀别墅建筑列入上海市历史保护建筑名单,为广大师生提供了绝好的回眸历史、前瞻未来的人文景观。我校现有专任教师 1095人,具有副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407人,其中教授113人,副教授224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6人,享有政府特殊津贴专家90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选4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机械工业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5人。学校现设有 16个学院、2个教学部和28个研究院(所、中心),在校本科生13158人,在校研究生1788人。学校根据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进行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和改造。现有工、理、经、管、文等5大学科门类,19个专业类别,44个本科专业,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16个二级学科(方向)博士学位授予点;3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10个领域具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及工商管理硕士(MBA)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现有上海市重点学科3个,机械工业部重点学科7个。2001至2003年,学校承接科研项目1494个,投入科研经费1.7亿多元,其中包括一批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点项目;申请各种专利134项;目前正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2项,国家“973”基础研究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个。历年来教师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21个;学校在教学方面获国家级奖项4个、市级奖项43个;科研方面获国家级奖项11个(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获省部级奖项261项;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9项。学校广泛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活动,先后与德国、美国、加拿大、日本、瑞士、俄罗斯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 10多所大学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互派学者访问、讲学。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学校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先后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美国纽约雪城大学、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德国汉堡应用科技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等合作建立了13个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特别 值得一提的是,机械工业部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合作,在我校设置的示范性工商管理教育项目,已连续举办了7年,为我国机械工业培养了大批高级经理和高级管理人员,开创了我校与世界顶级名校合作的先河。上海理工大学虽历经变故,几度易名,但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始终坚持“立足上海,面向世界,育人为本,服务社会”办学宗旨,以社会经济需求为导向,努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工程型、应用型、管理型高素质人才。不久的将来,上海唯一的都市滨江大学将屹立于知识杨浦创新区的东方,上海理工大学这一璀璨的明珠将镶嵌在中环线与黄浦江之间,成为一道不可多得的高等教育 -科学研究-人文环境三位一体的靓丽风景线。学生信息:在校本科生13158人,在校研究生1788人专业信息:热能工程学科 动力机械及工程学科 制冷及低温工程学科 工程热物理学科 系统工程学院 光学工程学科 系统分析与集成学科。实验室:现代光学系统是光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上海市现代光学重点实验室由上海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上海市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上海市政协委员庄松林教授领衔,瞄准光学领域的理论前沿和应用前景,开展光学系统广义成像理论;超分辨技术及设计理论;衍射光学系统及元器件和光学系统测试方法及标准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许多创造性成果,其中主要有1、在光学系统成像理论和像质评价方面,设计了 OTF 优化软件;2、在光学系统最优化设计和光学系统非共轴、非球面像质评价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国内领先水平的成果;3、在非相干光信息处理及彩虹全息技术,以及近代光学信息处理、全息和三维成像、光存储和记录技术、弥散型聚合物液晶材料等在光信息领域中的应用方面取得了创造性成果。实验室成立以来,以庄院士为首,已经承担了多项国家及上海市重大项目,其中有: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子项目——高密度光存储研究,完成了多波长合光分光系统,研制超大孔径、超分辨率(0.1微米)光学读写系统;上海市科委科技发展基金重大项目2项,“微型飞行器用图像传感系统研制”和“波导多层光盘高密度光存储关键技术研究”;多项上海市光科技专项项目,研究无源光器件,聚合物弥散液晶(PDLC)材料在光通信中的应用,并且成功地在光开关、可变衰减器及光强动态增益均衡器中获得了应用,开发了一种全新的无运动部件、电驱动的光器件;完成了在基于自由空间衍射光栅的密集光波分复用DWDM)通信系统复用器 / 解复用器(MUX/DEMUX)器件的研究;并研制了新型的光纤阵列及微透镜阵列;最近实验室又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科委科技发展基金的支持,开始对光波段的负折射率材料的基础理论和材料进行研究。目前,该实验室正在进行光学系统理论、设计、制造、测试、材料、标准及应用等方面的创新性研究。力争使实验室成为光学设计、光学测试、新型光学元器件的研究中心,正逐步成为培养相关领域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的基地,为上海乃至国内需要新型、高性能光学系统的项目服务。教师信息:学校现有教职工 2210 人,现有专任教师 1095 人(其中教师职务系列教师 974 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122 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 285 人、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 406 人(占专任教师 37.1% ,其中教授 113 人,副教授 224 人,占教师职务系列教师 34.6% );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 419 人(占专任教师 38.26% ,其中讲师 372 人,占教师职务系列教师 38.19% );具有博士学位教师 140 人(占专任教师 12.8% ,其中教师职务系列教师 122 人,占 12.53% );具有硕士学位教师 463 人(占专任教师 42.3% ,其中教师职务系列教师 438 人,占 44.97% );专任教师平均年龄 37 岁,教师职务系列教师平均年龄 36 岁;最后学历、学位专任教师非本校毕业的 859 人,占 78.4% ,教师职务系列教师非本校毕业 780 人,占 80.08% 。教师中有博士生导师 50 人,硕士生导师 280 人,中国工程院院士 5 人(含双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1 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 2 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6 人,享有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90 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人选 4 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 1 人,机械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5 人,上海市市优后备青年教师 12 人。此外,近几年来学校还聘请了一大批兼职教授、顾问教授等来校共同从事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以及指导研究生工作。著名教师信息:庄松林 (1940.8.14 -- ) ,光学专家,高级工程师。江苏溧阳人。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院长,上海理工大学光电学院院长。中国计量学院名誉院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196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1982年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电子工程系,获光电子学博士学位。历任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工程师、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所长,中国光学学会第二届常务理事。曾研制成功重型万能显微镜、中型投影仪等。1980年在美国与人合作,提出了多通道白光信息处理系统,对现代白光信息处理作出重要贡献,其中彩色图像黑白编码技术被美国物理研究所评为1980年重要成果之一。
高考报考
高考报考描述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描述内容
个性化辅导
个性化辅导描述内容
自主招生
自主招生描述内容
出国留学
出国留学描述内容